我出生在屏東,父親這邊是客家人,母親為台南閩南人,在數位的家庭當中成長,數位是指要數一下才知有幾位的意思,至於多少位呢?數一下,在自家中排行老二,有個哥哥及妹妹,而輩分往上話有阿嬤,大伯與姑估,往旁邊則有三個堂姊一個堂兄,我們一同居住在所謂的三合院,說大不大,說小也不小,就是個傳統名符其實的三代同堂大家庭,總之小時候印象中只要有大節日一同吃飯時都像在吃辦桌一樣熱鬧。
想當然,在如此傳統的家族模式之中,信仰也是大家可想而知,而我把它認定為叫「拜拜」的信仰,在小時候還不了解世界上充滿了不同的信仰宗教,只知道是有許多的上帝神仙神明等等靈魂體,不管如何,就是跟著長輩拜祂們就對了!!!題外話:記得曾經很疑惑燒香的「拜拜」跟離別的「掰掰」是不是一樣的意思,因為死者已經離開,所以要跟祂們"掰掰"。
而在有拜拜的節日時,長輩往往教我們,要向這些我所不知道沒有見聞過的「神」求保佑,保佑身體健康啦、學業很好啦、爸媽賺大錢啦等等,唯獨清明節是跟阿公拜拜求保佑這我到是認識知道,不過我出生時,阿公就已經離開,所以我還是沒見過這些天上的人,反正有求必應啦,管有沒看過知道,我從長輩身上所學到的就是如此一回事,還有拜越多,回應越多,就這樣,隨著越來越長大,心中對信仰的想像與感受,開始越來越大的不信任,並沒有凡事「有求必應」,而且拜越多,心中的不安不斷萌生越多,更是覺得家中就是少了什麼。
另外補充下,家庭有數位就少不了信仰多元,怎說呢?外婆家是道行很資深的一貫道,而母親還有學佛。
想起以前母親常帶著我們一同參加信仰課程活動,但我就是排斥不能接受,當下的環境與感受,讓我有極大的壓迫與煩躁,起先還小為了不傷母親的心會積極配合參與,可是隨著年紀增長,行動力增長,可以自行行動時就寧可選擇逃避不出席,反而造成抵抗與不和睦,而為了不讓不和睦產生,就更加避免這類信仰的話題,免得又傷和氣,只是親子關係或多或少就有了疏離,造成心中一直有個針哽著。
直到遇見天使!!!(想必教會的弟兄姐妹都知道了,不浪費大家時間,跳過!!!)
所以說起來在此深深的感謝主,主讓我能認識安琪,也藉由安琪,把我帶到教會認識主,讓兒時心中對信仰的不安如烏雲密布到雨過天晴,才因此了解到我要的是什麼─平靜。
至於為何信主願意受洗,因為在高爸爸、高媽媽和安琪的共同禱告之下,讓我體會到了原來以前所困惑所缺失的是什麼─家。
在認識許多不知名神明的矛盾中,我變得堅持無神論,所以總以為什麼事情都是靠自己,把自己綑綁著,越綁越緊,壓力自然也越大,而在家中,因為少了個共同核心,且各自生活時間居多,直到願意在主祢面前禱告悔改,這些都改變了,謝謝祢,讓我了解到我不是靠自己,因為有祢在,我不是獨自一人,如同青鳥重獲自由,我是幸福的,因為主,信您得著能力,得著破除以前所不好,洗去以前不好的,在個人,我了解到主我有祢,所以得平安,在家中,我了解到主我有祢,所以得著愛,將這愛可以降臨在家人身上,讓他們也感受到我愛我家人,要破除與家人中的隔閡,如同主祢愛我們,要我們渴慕祢。
總結來講信主後最大的救贖就是我能站在這裡感謝主,阿門!